初中物理第三节 电阻 教案

初中物理 COOCO.因你而专业 !
套卷教案课件下载new 试题搜索答案

初中物理第三节 电阻 教案



  •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
    教案示例一 教案示例二

    教案示例一

    电阻

      一、设计理念

      1、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与日常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使课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

      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动脑、动手,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电阻》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由“电阻”、“变阻器”组成。本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探究“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认识导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电阻,通过实践学会使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电压。

      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打开探究之门情境——探究与发现——认知与实践——拓展与创新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部分电学知识,能够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也掌握了一些研究物理的方法,建立学生易于观察的模型,初步培养学生建模意识,解决实际困扰学生的难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科技发展事例的内容真实、与所讲授的内容联系密切;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逐步养成能通过简单模型来学习物理,体会物理的乐趣;通过学生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了解其构造,学会使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创造出滑动变阻器这一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器材

      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自制电阻比较装置、铅笔芯、滑动变阻器、自制滑动变阻器模型、“探究卷”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语)请同学们观察所带来的各式电线,谈谈你们的“发现”并提出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1.一般电线内部是金属丝,外部包有一层塑料。

      2.为什么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可否采用其他常见金属材料来代替铜。

      (师)结合1再联系旧知及实物重新加深学生对导体、绝缘体概念的理解,并指出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结合2引思;能用铁或普通不锈钢材料来代替铜吗?从而打开课堂探究之门。

      (“情境创设”中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二)、探究与发现

       1.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不锈钢丝的导电情况。

       过程:

            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1);

       ②教师补充探究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铜丝、碳钢丝、康铜丝及镍铬合金丝的导电情况。

      (学生)通过观察灯泡的明暗去推断电流强弱,并发表见解。

       发现小结:粗细、长短都相同的不同金属丝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换言之它们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意义概述:①粗细、长短都相同的金属丝导电能力跟导体的种类有关;②不同导体的电阻可能不同。

      (此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确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从而初步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

      2.研讨与发现。

      目的:了解电阻。

      过程:组织学生研读“电阻”框,并积极鼓励合作探究和对有效信息进行收集。

      (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提问:(摘选)

      ①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符号R,电路图中的符号“ ”,单位:欧姆(Ω);

      ②对第13页框表中所列的几种导体在一定条件下的阻值数据提出猜想:导体电阻除与材料有关外,是否可能还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温度有关。

      (此种教学安排的目的有二,一是放手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突破“电阻”这一教学重难点;二是引导学生步入新的探究之门。)

      3.实验与发现。

      目的: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限它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过程;

      ①学生设计实验、选择器材并操作(参考装置见图2);

      ②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

      (学生)发现:导体长度越长则电阻越大。

      (师)组织讨论本次发现的意义:

      ①某段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做法之一就是改变导体接入电路中的长度。

      ②可根据导体的这一特性制作“可变电阻器件”。

      (三)、认知与实践

      创新课题:设计一种可以改变电路中电阻大小的器件。

      设计依据:上述实验的发现。(原则上应由学生给出)

      设计选材:师生互动探讨材料选择。

      主要材料选择:

      1.可选择金属电阻丝,因为它的韧性和可塑性好;

      2.为便于使用,又不影响导体电阻,需用绝缘体制作配套的固定装置。

      设计过程:师生合作“制作”变阻器模型(见图3)。

      1.绕线(目的:减小空间范围)

      2.抽头。(目的:取不同阻值)

      3.设滑片。(目的:可任取相应阻值)

      4.装固定架。(目的:便于操作)

      (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际的“滑动变阻器”并探究有效接法与变阻情况。

      学生讨论得出:

      1.接“A、B阻值最大,接C、D阻值几乎为零,且均无法变阻。应接A(B)和C(D);

      2.若接A和C(D),则P向A移动阻值减小……

      (师)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操作实践;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

      注:实验过程由学生完成(略)。

      (师语)由于选材和变阻方式不同,变阻器会有很多种类,课后请同学们也试着设计一种变阻器,并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变阻器件的应用。

      (师)组织讨论本次创新的意义:

      1.学会了设计制作滑动变阻器,并为了解其他变阻设备的原理打下了基础。

      2.应用滑动变阻器可(根据需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电压。

      (本环节中重组了教材内容,让学生经历“探究——设计——实践”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玻“变阻器”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充分体现了本课的设计理念: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并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七、小结与延展

      师生共同构建多维度课堂小结,并对下一步探究方向做出设想。

      附:补充介绍“半导体”的有关知识以开阔学生视野;“超导现象”由学生课后了解。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