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 1 | 2 | 3 | 4 |
∠i | 30° | 40° | 50° | 60° |
∠r | 30° | 40° | 50° | 60° |
(1)图表中∠r表示 (选填“入射”或“反射”)角。
(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反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
(3)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如图2,把纸板NOF向后折,光沿EO入射在纸板NO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4)在图1中,当光沿FO的方向射向O点时,光会沿着OE的方向射出,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如图甲、乙所示,用天平、量筒测量金属块的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 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2)将金属块放在天平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所放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金属块的质量为 g;
(3)将金属块用细线系好轻轻放入盛有4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升高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金属块的体积为 cm3,金属块的密度为 g/cm3。
(4)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和水,也可以测量出此金属块的密度,如图丙、丁所示。将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的挂钩上,测出金属块的重力为G,再将金属块完全浸没在装有水的烧杯中,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则金属块质量为 ,体积为 ,密度为 (三空均用已知量的字母表示)。
测量如图所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 钩码重力G/N | 钩码上升高度h/cm | 拉力F/N | 绳端移动距离s/cm | 机械效率η |
1 | 1.0 | 5 | 15 | 55.6% | |
2 | 1.5 | 5 | 0.8 | 15 | |
3 | 2.0 | 5 | 1.0 | 15 | 66.7% |
4 | 2.0 | 10 | 1.0 | 30 | 66.7% |
(1)实验过程中,应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竖直向上做 运动。第1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为 N。
(2)第2次实验时所做的有用功为 J,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3)分析1、2、3次实验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物重力越 (选填“大”或“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分析3、4次实验的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钩码上升的高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下列选项中也可提高机械效率的是 。
A.增大绳重
B.减轻动滑轮重
C.加快物体提升的速度
如图甲,是研究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装置,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是50Ω,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器材连接成完整的电路。
(2)连接完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发光较暗,且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小灯泡的亮度都不变,则原因可能是 。
A.开关开路
B.电压表短路
C.滑动变阻器接的是下端两接线柱
(3)正确连接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当滑片P移到某处,电压表示数为1.5V时,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应 (选填“增大”或“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
(4)将所测数据绘制成如图乙所示的U﹣I图象。由图可知:小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主要是因为小灯泡灯丝的 (选填“温度”、“长度”或“横截面积”)发生了变化;此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5)利用此装置还可以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只需将图甲中的小灯泡换成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并使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即可进行实验。
①接入某定值电阻后,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的示数为2V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为 A,则接入的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Ω。
②实验时,为了确保不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能达到并保持2V不变,换用的定值电阻阻值不能大于 Ω。
小明家中的电水查,其铭牌如图所示,他在电水壶中装入2.5L初温为20℃的水,并将这壶水烧开(1标准大气压下),已知该电水壶的效率为84%,问:
(1)小明在壶中装入 kg的水;
(2)此过程中,水吸收了 J热量,这些热量相当于完全燃烧 m3天然气放出的热量?(q天然气=4.0×107J/m3)
(3)电水壶正常工作时,烧开这壶水需要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