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滑轮组的特点,相关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 钧码重/N | 钩码上升的高度/m | 绳端的拉力/N | 绳端移动的距离/m |
1 | 4 | 0.10 | 1.8 | 0.3 |
1 | 6 | 0.10 | 2.5 | 0.3 |
3 | 6 | 0.15 | 2.5 |
(1)实验中,使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应竖直向上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二次实验中,2s内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1m,则它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m/s。
(2)第三次实验中,绳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m。
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________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2)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考虑到________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实验次数 | 钩码重G/N | 钩码上升高 度h/m | 绳端拉力 F/N | 绳端移动距离 s/m | 机械 效率η |
1 | 4 | 0.1 | 2.7 | 0.2 | 74% |
2 | 4 | 0.1 | 1.8 | 0.3 | 74% |
3 | 8 | 0.1 | 3.1 | 0.3 | 86% |
4 | 8 | 0.1 | 2.5 | 0.4 | 80% |
(3)用丁图装置进行实验,得出表中第4次实验数据,请将表中的两个数据填写完整。
(4)通过比较________(填实验次数的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5)通过比较________(填实验次数的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机械效率越高。
(6)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________。
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甲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 钩码重G/N | 钩码上升高度h/cm | 拉力F/N | 绳端移动的距离s/cm |
① | 1.0 | 20.0 | 0.7 | 40.0 |
② | 2.0 | 20.0 | 1.2 | 40.0 |
③ | 3.0 | 20.0 | 1.7 | 40.0 |
(1)实验时,用手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第①次实验时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3)第③次实验,静止时拉力F的大小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7N。
(4)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现改变物体的重力G,则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与物体重力G的关系可能符合图乙中的__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在“探究影响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中,小佳用同一动滑轮进行了三次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序号 | 动滑轮物重 G动/N | 钩码总重 G/N | 钩码上升的 高度h/m | 弹簧测力计F/N | 绳自由端上升的 高度s/m | 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 |
① | 0.3 | 1 | 0.2 | 0.70 | 0.4 | 71.4% |
② | 0.3 | 2 | 0.2 | 1.28 | 0.4 | 78.1% |
③ | 0.43 | 4 | 0.2 | 0.4 |
(1)实验时,小佳应沿________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3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此时绳端受到的拉力为________N,拉力所做的额外功为________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用同一动滑轮将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时,随着钩码总重的增加,拉力所做的额外功将________(选填“减小”、“不变”或“增大”),你认为其原因是________;
(4)为提高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多选)
A.增加钩码的总重 B.增加提升钩码的高度
C.在滑轮转轴处涂润滑油 D.换用质量更小的滑轮
在湛江港码头,小华看到工人利用斜面把货物推到车上,联想到上物理课时老师讲过的知识,小华想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华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B.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与斜面的倾角有关。
小华同学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用同一块木板组成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 次数 | 斜面倾 角θ | 物块重 量G/N | 斜面高 度h/m | 沿斜面拉 力F/N | 斜面长 s/m | 有用功 W有/J | 总功 W总/J | 斜面的机 械效率 |
① | 30° | 5.0 | 0.6 | 4.2 | 1.2 | 3.0 | 5.0 | |
② | 30° | 3.0 | 0.6 | 2.5 | 1.2 | 1.8 | 60% | |
③ | 45° | 3.0 | 0.8 | 2.8 | 1.2 | 2.4 | 3.4 | 71% |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平行于斜面向上拉动木块;实验时要使木板的倾斜角变大,应该把木板下面的木块向_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
(2)根据表格中数据,第①次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第②次实验中总功为________J。
(3)通过对比实验①、②数据,可验证小华的猜想________(填写字母)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通过对比实验②、③数据,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其他方面一定时,斜面的倾角越________,机械效率越高。
(4)除了小华的猜想以外,请你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还可能与________(写出一个)有关。
(5)生活中斜面的应用是________(任举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