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_______ 来测量温度的 。
b.下图为某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的情景,指出他操作中的错误:(指出一点即可) 。
c.图甲温度计的示数是 ℃,乙的示数是 ℃。
如下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此外,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小明应在 (填“A”或“B”)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改变物距,多次重复以上步骤,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小虎在实验时,无论怎么移动B,都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是因为 .
(3)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蜡烛B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4)使棋子B与A的像重合后,若移去棋子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填“能”或“不能”)接收到棋子A的像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 ;
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比较大小。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
(1)小明同学在安装实验器材时,提出了以下两种安装顺序,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 )
A.温度计、烧杯、酒精灯 B.酒精灯、烧杯、温度计
(2)甲、乙两组同学用同样多且初温相同的温水进行实验,加热所用的酒精灯也相同,结果甲组同学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用时较短,则甲组选择的是 ______(选填“A” 或“B”)套装置。
(3)乙、丙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C所示的a、b两条曲线(a表示乙组的,b表示丙组的),由图像可知,他们两组测得的水的沸点 (填“相同”或“不同”)。图 ___ (选填“D”或“E”)所示的情形表示水
正在沸腾。他们两组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写一个即可)。
(4)小明有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标度不准确。它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4℃,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的读数是86℃,当该温度计显示的气温为23℃时,实际的气温是 ℃。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实验操作规范.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 ,实验中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下,那么他应该把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使像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2)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_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_______些。
(3)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_____ ______________。
(5)小红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下图所示,
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
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
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又落下一只小虫,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像的明暗将_________(变亮/变暗/不变).
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下图的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点光源的高度H/cm | 20 | 30 | 40 | 50 | 60 |
影子长度L/cm | 30 | 15 | 10 | 7.5 | 6 |
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当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相同时,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操作: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变,改变 , 测量并比较影子长度L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