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桌上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已调零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各一块,导线若干,还有多个阻值己知的不同的定值电阻.用这些器材,小明计划“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I跟其电阻R成正比”.
小明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如图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S,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使滑动变阻器调到适当阻值,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R的电流I,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②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改变两端的电压,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③重复步骤②,再做四次实验.
请你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 ;
(2)小明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控制变量是 ;
(3)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明实际探究的是通过导体的电流I与 的关系;
(4)针对小明计划探究的问题,实验步骤②中应更换 .
现有实验器材如图所示:细线、长方体金属块(图中虚线为中线标记)、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小明利用这些器材做“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将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面的长方体金属块缓慢浸入水中的过程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于是他得出结论:“物体浸没水中前,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深度有关.”请你利用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1)写出实验步骤(可画图辅助说明);
(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阅读《无翅飞奔﹣﹣磁悬浮列车》回答问题.
无翅飞奔﹣﹣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如图所示)是现代新型的轨道交通工具,是对传统轮轨铁路技术的一次革新.磁悬浮列车不使用机械力,主要靠电磁力使车体浮离轨道.由于轨道的磁力作用使列车悬浮在空中,行走时无需接触地面,因此我们叫它“会飞的列车”.因没有轨道摩擦,其阻力只有空气阻力,所以,磁悬浮列车车速有了较大的提升.轮轨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20km/h,轮轨高速列车的速度约为300km/h,而磁悬浮列车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500km/h,比高铁还要快,是当今世界上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之一.
磁悬浮列车具有速度快、爬坡能力强、能耗低、噪声小、安全舒适、不燃油、污染少等优点;采用高架方式,占用的耕地很少;与普通的轮轨列车相比还具有性价比高、寿命长、维修费用低、节能环保等优点.在整个运行过程中,它是在无接触、无摩擦的状态下实现高速行驶的,因而具有“地面飞行器”及“超低空飞行”的美誉.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采用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系统.它是利用磁极相互作用,即“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让磁铁对列车产生向上的磁力来抗拒地心引力,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轨道上方,腾空行驶.
由于磁铁有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两种不同的磁作用,因此磁悬浮列车也有两种相应的工作形式:一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原理设计的电磁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它利用车上超导体电磁铁形成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之间所产生的相互斥力,使车体在悬浮的铁路上运动.二是利用磁铁异性相吸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是在车体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T形轨道的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导轨间保持10mm左右的间隙,并使导轨钢板的吸引力与车辆的重力平衡,从而使车体悬浮于导轨面上运行.
磁悬浮列车上装有电磁体,铁路底部则安装线圈.通电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体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铁轨两侧也装有线圈,交流电使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电磁体相互作用,使列车前进,列车上某点的电磁体(N极)被轨道上靠前一点的电磁体(S极)所吸引,同时被轨道上稍后一点的电磁体(N级)所排斥,结果一“拉”一“推”,这样,列车由于电磁极性的转换而得以持续向前奔驰.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磁悬浮列车是利用 的原理实现悬浮;
(2)利用磁铁异性相吸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其高速运行时,导轨钢板对列车的吸引力和列车 相等;
(3)简述磁悬浮列车在设计时,为提高运行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阅读《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成功回收》,回答问题.
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成功回收
2016年4月18日16时30分,在完成12天的太空飞行后,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的成功回收舱(如图所示)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回收舱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这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卫星回收任务的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回收技术作为航天技术中一项举世公认的难题,实践十号返回地球家园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据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返回卫星与空间安全总体研究室高振良介绍说,首先,实践十号卫星的控制系统要能够准确地调整卫星姿态,使它能够从在轨道上飞行的姿态变成返回姿态;其次,卫星舱段必须能够可靠分离,卫星还需自带动力系统,确保顺利脱离原运行轨道,进入返回轨道;再次,卫星以超高的速度冲向大气层,会与空气产生强烈的摩擦,卫星的表面会产生很高的温度,因此,卫星要有良好的防热性能和隔热性能,确保返回舱不被烧毁,并且保证返回舱内部温度不能过高;同时,返回舱上要有良好的减速和缓冲设备,确保安全降落到地面而不被摔坏;最后,返回舱上还要装备标位装置,确保返回落地后能及时发出信号,以便回收人员及时识别位置和成功回收.
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应用系统副总师、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段恩奎介绍,搭载实践十号卫星回收舱返回地球的科学样品涉及11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两项为微重力科学实验,9项为空间生命科学实验,涉及领域包括: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生物学效应、重力生物学效应、空间生物技术等.
其中有一项实验十分有趣,它类似我们日常烧开“水”.这项实验名称是“微重力沸腾过程中的气泡热动力学特征研究”.实验中,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与水特性相似的低沸点液体,加热的实际效果与烧开水完全相同.在地面重力条件下,一旦产生气泡,气泡便会在浮力作用下,迅速离开加热表面.而在微重力(又称零重力)环境下,加热表面上的气泡黏附在加热面上,并在加热面上移动,但很难脱离加热面,同时气泡不断地长大,尺寸比在地面上实验时要大得多.
段恩奎表示,依据对已获得的空间实验结果初步分析,实践十号卫星科学实验进展顺利,总体达到了预期的科学实验要求,取得了预期的科学实验结果,一些新实验现象已超越国际上对微重力环境下其结果的预言.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保返回舱不被烧毁,返回舱制作的材料具有很 的熔点;(选填“高”或“低”)
(2)返回舱落地后会及时产生信号,信号是通过 传递信息给回收人员,使回收人员及时找到返回舱落地的具体位置;
(3)在微重力环境下加热低沸点液体,产生的气泡会黏附在加热面上,是因为气泡没有受到 力的原因;同时气泡不断长大,是因为气泡的压强逐渐变 的原因.
如图所示装置中,O为轻质杠杆AB支点,AO:OB=3:2,A端用细绳连接物体M,B端用细绳悬挂物体N,物体N浸没在水中,此时杠杆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已知物体N的体积为500cm3,物体N的密度为4g/cm3,g取10N/kg,绳子的重力忽略不计.求:
(1)物体N的质量mN;
(2)物体N所受的浮力FN;
(3)物体M的重力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