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下列各装置探究的物理规律
A、说明 ;
B、探究 ;
C、说明 ;
D、演示 .
小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对100g冰加热,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根据图象可知:
(1)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C冰= J/kg•℃
(2)在BC阶段物质处于 状态(选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
(3)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BC阶段物质共吸收了 J的热量(c水=4.2×103J/kg•℃);
(4)图丙是另一位同学在完成同一实验时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老师认为他的C段数据有问题,老师做出这样的判断的依据是 .
如图所示,接通电路时导线下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改变电流方向时小磁针的偏转方向 .由此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 ,且其方向与 有关.
小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组装实验装置时,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夹位置放置非常重要.实验时,应当先调整固定 的位置(选填“铁圈”或“铁夹”);
(2)用图示装置进行实验,为了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法 ;
(3)小华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温度/℃ | 88 | 90 | 92 | 94 | 96 | 98 | 98 | 98 | 98 |
分析上表记录的实验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
(4)若烧杯中水的质量为100g,则从计时开始到水沸腾的过程中,水的内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水所吸收的热量为 J.[已知c水=4.2×103J/(kg•℃)].
在做“探究充满水的玻璃管中蜡块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1)若以蜡块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方案是:选取蜡块运动一段路程后的O点作为计时起点,在玻璃管上以O点为起点每隔20cm做一标记(如图甲),用秒表测出蜡块通过每个区间所用的时间.表是他们测得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在图乙中画出蜡块运动的s﹣t图象.
由图象可知:蜡块上升一段路程以后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区间s′/cm | 0~20 | 20~40 | 40~60 | 60~80 |
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 | 10.2 | 10 | 9.9 | 10 |
(3)小华的实验方案如下:将米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玻璃管放置,拍摄蜡块运动的视频,在视频中每隔10s截取蜡块的位置图片,合成了丙图所示的图片(与频闪照片原理相同).由图片可知,蜡块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为 cm/s.
(4)对于小明和小华的实验方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明方案中,每个区间的距离必须相等
B.小明方案中,若从O点起每隔10cm做一标记,则得出的运动规律更接近蜡块实际运动情况
C.与小华方案相比,小明的方案中时间测量的误差比较大
D.与小明方案相比,小华的方案能反映蜡块全程的运动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