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如图1所示,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2)如图2,平面镜前有一点S,从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发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光路图.
(3)如图3,完成下列光路图.
几种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如图1,被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2)如图2,温度计的读数为 ℃;
(3)如图3,秒表的读数为 s.
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1甲所示,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B(填“A”或“B”)部分.
(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记录数据如表: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温度/℃ | 90 | 94 | 96 | 98 | 98 | 98 | 98 |
第1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乙所示,水的温度是9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
(3)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中的(a)、(b)所示,则图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4)为了减小从开始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5)通过实验可知,水沸腾时,温度 ;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 .
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除图1所示的实验仪器外,还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 放置.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代表 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这个像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3)图2是某小组同学用白纸记录的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位置关系.分析图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 .有同学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后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所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又可表述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
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甲至乙 | 乙至丙 | 甲至丙 | |
路程 | s1=26cm | s2=64cm | s3=90cm |
时间 | t1=2s | t2=4s | t3=6s |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3=;方法2:v3=(
+
)÷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
:方法1(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 m/s.
(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