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骑车时发现,不踩踏脚板,车也能滑行一段距离,他在不同的路面上多次尝试后猜想:车滑行的距离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有关.为探究其中的奥秘,他在水平桌面上搭成一斜面,用小球做实验,并用毛巾、棉布、木板等改变水平桌面的粗糙程度.
⑴为了探究小球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与速度的关系,小宇应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的_____(同一/不同)高度处释放,比较小球在_____(同一/不同)粗糙面上滑行的路程.
⑵为探究小球滑行距离与水平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小宇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处释放,三次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由此得到结论:____________.小宇认为,通过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作用,将_____.
⑶在上述(2)的三次实验中,若小球克服毛巾的摩擦力做的功为W1,小球克服木板的摩擦力做的功为W2,则W1_____W2(选填“>”、“<”或“=”).
⑷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李斌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探究实验:将A、B两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分别为hA、hB的位置滚下(mA<mB,hA>hB),推动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同组的小红认为他这样设计实验得出的结论有问题,理由是:__________.在如图乙所示的甲、乙两次实验中,木块移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分别为f甲、f乙,则f甲_____f乙(选填“>”、“<”或“=”).
甲 乙
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在闭合开关前,应该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调到_____(选填“A”或“B”)端。该同学在开关闭合后,发现电压表、电流表均有示数,但小灯泡不亮,经检查,电路连接无误,各元件完好,为了能使小灯泡发光,下一步应进行的操作是 ( )
A.更换一相同规格的小灯泡 B.检查电路是否断路
C.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3)然后正常进行实验,有关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次数 | 1 | 2 | 3 |
电压(V) | 2.20 | 1.50 | 2.50 |
电流(A) | 0.22 | 0.16 |
①该同学观察到灯的亮度变化是:第二次比第一次暗,第三次比第一次更亮。你认为,根据他观察的现象和实验数据分析,可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②由于粗心大意,该同学没有记录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于是他根据第一次实验数据计算出灯泡电阻R=U/I =2.2V/0.22A =10Ω,再计算出灯泡两端电压为2.5V时的功率P= U2/R = (2.5V)2/10Ω=0.625W。则灯泡的额定功率_____0.625W(选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该同学在实验中进行了3次测量,其测量的目的是( )
A、找普遍规律 B、求平均值减少误差 C、都对.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明在观看体育比赛节目时发现自行车赛车手在比赛时,总是穿紧身衣服,弯着身体;同时他还注意到游泳运动员游泳时也是穿的紧身衣服。生活中刮风下雨,人们打伞逆风前行较为困难,有时还将伞打在半开状态利于前行;风速加大,不论是骑单车或步行,人都会感到更为困难。来到学校他和同学讨论提出这样的猜想:运动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能与其运动速度有关.于是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对这一猜想进行了探究,过程如下:
A.他们计划利用一些“小纸杯”作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波测距仪等仪器测量“小纸杯”在空中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验证假设。
B.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学们首先测量了单只“小纸杯”在空中下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将数据填入下表中,图(a)是对应的路程一时间图线。然后将不同数量的“小纸杯”叠放在一起从空中下落,分别测出它们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中图线1、2、3、4、5所示。
C.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证实了他们的假设。
回答下列提问:
(1)与上述过程中B步骤相应的科学探究环节是_____。
(2)图(a)中的AB段反映了运动物体在做___运动,表中x处的值为____m.
(3)则观察图 (b)中单个纸杯的速度一时间图线1可知,小纸杯最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所受空气的阻力_____自身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单个纸杯和5只叠放纸杯比较,在它们各自到达匀速运动时所受的空气阻力之比为f1:f5=_____.
(5)再结合图(b)中的图线1和图线5可知,物体运动时遇到的阻力确实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不成正比例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