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____;琴声是通过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在____减弱噪声。
在声音传播的实验探究中,小红和小芳做了下面两步实验:(1)将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听传出来的声音的大小;(2)将两张紧挨的课桌离开一个小缝,然后重复步骤(1),比较声音的大小。请你帮助他们分析,将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填入表中。
声音的大小 | 声音靠什么传播 | |
两张课桌紧挨时 | ____ | ____ |
两张课桌之间有一个小缝时 | ____ | ___ |
18.用尺子来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小明做了以下实验:
(1)用尺子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____,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__频率__有关。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____。
(2)用尺子来探究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保持人耳到钢尺的距离不变,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
晚上小吴在家中正欣赏着音响里传出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来电后交响乐又响了起来。小吴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什么原因使得烛焰摇曳呢?
(1)通过仔细观察,烛焰没有受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____的影响所致,说明声音具有____。
(2)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说明声音的响度与____有关。
(3)固定放同一首曲子,固定蜡烛到音箱的距离不变,突然开大音量,烛焰摇曳得更明显,说明音量控制的是声音的什么要素?____。这里采用怎样的研究方法?____。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教材上介绍过叮人的蚊子都是雌蚊,特别是育卵期的雌蚊叮人更厉害。但雌蚊在育卵期却回避雄蚊,只要感觉到雄蚊的声音就逃之夭夭。研究发现雄蚊的发声频率在9 500~12 000 Hz。
小明了解到以上知识后想,夏天晚上蚊子叮人实在难受,而点蚊香或喷杀虫剂对人身体都有害,能否发明一种既能驱赶叮人的蚊子而又不伤人身体的东西呢?几天后小明做了个与半导体收音机差不多的盒子来,晚上一试,效果还真不错。
(1)你认为这种盒子是怎样来驱赶雌蚊的?
(2)使用这种驱蚊器有什么不足之处?
(1)盒子内有发声器,能模拟雄蚊的声音而驱赶叮人的雌蚊。
(2)该发声器发出声音的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之内,会影响人的休息。
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 kHz~30 kHz,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好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正在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kHz到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 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 500 m/s)(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 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____。(要求在下面写出计算过程)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月球表面附近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用声呐技术无法在月球上测量物体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