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表是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液体压强规律时所测得的部分数据.
实验次数 | 深度h/cm | 橡皮膜在水中的方向 | U形管左右液面高度差△h/cm |
1 | 3 | 朝上 | 2.6 |
2 | 6 | 朝上 | 5.4 |
3 | 9 | 朝上 | 8.2 |
4 | 9 | 朝下 | 8.0 |
5 | 9 | 朝左 | 8.2 |
6 | 9 | 朝右 | 8.2 |
(1)实验所得的数据有一组是错误的,其实验序号为 4 ;
(2)综合分析上列实验数据,归纳可以得出液体压强的规律:
①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可得出结论:
②通过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可得出结论 .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小宇同学利用体积相同的铁块A和铝块B及如图所示器材,做了如图所示的若干实验.
(1)该实验在测量浮力大小时用到的方法是 ,若要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应选用的操作是 (填写序号);这一实验操作中,应控制的变量是 .
(2)根据以上实验,如何判断浮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
(3)将操作①③⑤组合起来,可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 有关.
(4)本实验还可探究浮力大小与 有关.
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强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重力G,按图甲所示组装好器材,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钩码上升的高度h和绳端移动的距离s,在物体静止时读出拉力的大小F,如表是他记录的一组数据.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 J,总功为 J.
(3)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是 ;结合图甲弹簧测力计放大图,可知小强的错误是 .
(4)同组的小华多用了一个相同的滑轮组成了图乙所示的滑轮组来提升相同的钩码时,发现更省力,那么用小华的方法测出的机械效率比小强的将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原因是 (不计绳重和摩擦).
钩码总重G(N) | 钩码上升高度h(m) | 测力计拉力F(N) | 测力计移动距离s(m) |
2 | 0.05 | 0.4 | 0.15 |
如图所示,灯重30N,灯挂在水平横杆的C端,O为杠杆的支点,水平杆OC长2m,杆重不计,BC长0.5m,绳子BD作用在横杆上的拉力是多少?(已知:∠DBO=30°)
如图所示是迫击炮供弹车.钢缆绳以大小为100N的拉力F用10s使炮弹匀速升高2m,若炮弹重为150N,求:
(1)拉力F的功率;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