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同学用一个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调整的目的是
.
小亮同学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实验序号 | 物距/cm | 像距/cm | 像的性质 |
1 | 20 | 6.7 | 倒立、缩小的实像 |
2 | 15 | 7.5 | |
3 | 10 | 10 | 倒立、等大的实像 |
4 | 7.5 |
| 倒立、放大的实像 |
5 | 4 | —— | 正立、放大的虚像 |
(2)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cm.
(3)实验序号2中像的性质: 实验序号4中像距的大小:
(4)当蜡烛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中学生近视率达到90%以上,这引起小明等同学的兴趣,为了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小明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
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
(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①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这个像性质为倒立、 、实像;它的应用 (写一个光学仪器)。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_________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②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一点)
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根据实验③提出一个猜想:蜜蜂的发声部位
(4)从实验③和④可得出的结论是:蜜蜂是靠 发声。
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 、缩小的实像,如图10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 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 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10cm~极远处 D.0~25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