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立在水平台上,再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B。在此实验中:
(1)实验中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棋子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实验中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具体做法是 。
(3)实验时,小红应在 (填“A”或“B”)侧观察棋子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A‘.
(4)实验中,小红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样得出结论的做法不合理之处是 .
(5)如果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块档光板,则能看见 。(选填“A‘”或“B”或“A‘与“B”)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此时物距为 cm,像距为 cm。
(2)调整后,图中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此规律的应用是 (举一例)。
(3)此时,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屏上 成完整的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
(4)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成与物大小相等,则应向左调节蜡烛到30cm处,光屏应向 调(填“左”、“右”)到 cm处,在此过程中发现蜡烛和光屏之间距离变 (填“大”、“小”或“不变”)。
(5)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小强应站在 一侧(填“蜡烛”或“光屏”),观察蜡烛的虚像,此时 (选填“有”或“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 |
下表是D412次列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
时间 | 上海 | 苏州 | 常州 | 南京 | 徐州 |
到站时间 |
| 09:51 | 10:33 | 11:45 | |
发车时间 | 09:15 | 09:53 | 10:35 | 11:50 | |
里程/km | 0 | 84 | 300 | 648 |
(1)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
(3)另一趟列车上海至常州(OA)段的平均速度为v1,常州至徐州(AB)段的平均数度为v2。其s—t图如右图所示。则:
①它们的大小关系v1 v2:
②若某同学由此计算上海至徐州的平均速度: ,这种计算方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