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G7145次高铁列车从南京到上海的运行时刻表。
站名 | 南京 | 镇江 | 丹阳 | 无锡 | 苏州 | 昆山 | 上海 |
到站时间 | 17:12 | 17:33 | 18:00 | 18:17 | 18:31 | 18 | |
发车时间 | 16:52 | 17:20 | 17:35 | 18:02 | 18:19 | 18:33 | |
路程/km | 64 | 91 | 175 | 217 | 251 | 301 |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17:33至17:40间,火车做 运动。(匀速/变速)
(2)列车由南京驶往上海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石蜡和冰熔化时的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探究的是 的熔化规律,该物质在熔 化过程中 (会/不会)出现粘稠状,该实验中的热源是 。
(2)将装有另一种物质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 (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除图中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 (测量工具)。
(4)实验结束后,根据所记录的数据绘得“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分析图象可知冰熔化所用时间为 秒。
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应将天平放在 桌面上,将游码调到标尺的 刻度处,若此时天平的指针静止在图甲所示位置,则可将 向 (左/右)调节,使得横梁平衡。测量中,若天平平衡后砝码的示数以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g。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色的方格纸,玻璃板与桌面垂直;两个相同的棋子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白纸上,以A棋子为成像物体。
(1)为了使所成的像更清晰,可用手电筒对着 (A/B)棋子照射;此外,采用茶色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棋子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将A棋子固定,小心地移动B棋子,直到与A棋子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个棋子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
(3)如果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将对实验产生什么影响?答: 。
(4)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 造成的;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5)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A.保持A、B两个棋子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棋子的位置,进行与上述(4)相同的操作
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右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 | 0° | 15° | 30° | 45° | 60° |
反射角β | 0° | 15° | 30° | 45° | 60° |
折射角γ | 0° | 11° | 22.1° | 35.4° | 40.9° |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①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 和 现象;
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且折射角 (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零。该同学根据上述实验中的发现和结论②总结出了光的折射特点。
(2)你认为该同学通过上述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特点的过程是否存在不足?
答: (是/否);请简要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