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4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厘米;
B.一定小于8厘米;
C.一定在10厘米到16厘米之间;
D.一定在8厘米到10厘米之间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lO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
渐变小
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明在教室走廊放声歌唱,他手摸喉头,感觉到喉头在________;教室里的同学都听到了歌声,表明声音可以通过__________传播;正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听MP3的小娟需要将音量增大,这是增大了声音的_ 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一定高度处冒出大量“白气”,而在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这是由于这一高度处空气的温度与壶嘴处的温度相比,明显 (填“高于”或“低于”)水蒸气的温度,这样,来自壶内的水蒸气遇冷就 成小水珠——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气”; 深秋时节的早晨,池塘边树枝上的“雾凇”形成属于__________现象;衣柜里放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___________现象。(以上三空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如图6所示,发生“日全食”时太阳、地球、月球应处在同一直线上,则地球应在图中 所示的位置。(填“甲”或“乙”) 能够解释日食现象的是光的___________传播理论。一束光从地球到月球需要1.27s,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