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试管放人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小的深度要适当,由图可知:“适当”的含义是: 和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
(3)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由图可知海波熔化过程中特点是 ,第10min海波处于_________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小凡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在此基础上,小凡同学又进行了如下探索:
(1)小凡在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于是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有关。
(2)如图19,甲、乙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甲的玻璃泡上包着沾水的棉花,乙是干燥的。小凡发现空气湿度越小,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差就越大;空气湿度越大,示数差就越小。于是小凡猜想水的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有关。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把相同温度的水,分别装入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一杯水多,一杯水少,如图20中的A和B。实验发现B杯中没有水时,A杯中还残留有一些水。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水越少,蒸发越快。从得出结论环节看, “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不正确的,因为开始时两杯中水的 (多少/表面积/温度)不相同。经过多次实验和精确测量,小凡发现当B杯无水时,A杯中减少的水总和原来B杯中的水相等。由此可知:水蒸发的快慢和水的多少 (有关/无关)。
如图是王凯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前该同学事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实验次数 | 物距/cm | 像距/cm |
第一次 | 9.0 | 9.0 |
第二次 | 13.5 | 13.5 |
第三次 | 15.0 | 15.0 |
(1)实验要选取_________(相同/不同)的两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___________关系。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成像区最好选择在__________(较亮/较暗)的环境中,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 (厚一点/薄一点)较好。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的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 (能/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 。
(4)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
(前/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后,进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上表,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实验探究, 王凯掌握了平面镜成像规律。他学以致用,根据像A′B′作出了物体AB,
请你也来试一试吧。(本题2分)
小明做了如下实验:照图那样,让一束光沿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直边上,可以看到一部分光线从玻璃砖的直边上折射到空气中,此时折射角__________入射角,另一部分光反射玻璃砖内。逐渐增大光的入射角,将看到折射光线离法线越来越__________,而且越来越弱,反射光越来越强。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_______光线就消失了,只剩下_________光线。
他把这个发现与小刚进行了交流,最后他们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他们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折射角变成了90°时的入射角,叫临界角。他又用水进行了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1)根据小明和小刚的探究,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或“×”)
①当光以任何角度从玻璃射到空气中时都能发生全反射( )
②当光从空气射到水中时,也会发生全反射( )
(2)根据上面小明的探究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请你总结一下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