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物质 | 空气 | 氧气 | 铝 | 铁 | 铅 |
物质的密度/(kg·m | 1.29 | 1.43 | 2700 | 7900 | 11300 |
声音传播的速度/(kg·m | 330 | 316 | 5100 | 5000 | 1300 |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 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乒乓球(系细线)、皮筋、鼓、纸张、小锤。请你任选器材,设计一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
提出问题: ;
猜想或假设: ;
器材: ;
设计实验: ;
探究结论:
。
如图所示,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有经验的人通过声音就知道水是否快满了。自己实际灌一次开水,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古法以牛皮为天服(即箭袋),卧则为枕,取其中虚,附地振之,数里内有人马声,则皆闻之,盖虚能纳声也。”意思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段记载蕴涵了什么科学道理?
以下是李明同学的一篇日记,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晴
“同学们,放学了,回家的路上请注意安全,祝您一路平安!”当播音员轻柔的声音响起,伴随着那首动人的萨克斯风《回家》,我结束了一天的功课。 来到校门外,大街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车声、人声、小贩的叫卖声汇成了一首交响乐。 终于到家了,飞快地放下书包,打开录音机,“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操场上的秋千上,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吱吱喳喳写个不停……”正是罗大佑
的《童年》。我在沙发上轻轻躺下,闭上眼睛,任由自己漂浮在音乐的海洋中。突然一声断喝:“小明,关上录音机!”我吓的跳了起来,原来爸爸在卧室里睡觉。哎!这是什么世道!? 以下是李明同学的一篇日记,请根据你
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
问题(1)李明的爸爸为什么不让李明欣赏音乐? ;
问题(2)你能为李明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
问题(3)请根据日记提出三个关于声学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