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1)小明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
如右图,则图中 ▲ 是沸腾前的情况 (甲/乙) 。
下表是实验中所记录的数据:
时间(min) |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
温度(℃) | … | 95 | 96 | 97 | 98 | 98 | 98 | 98 | 96 | 98 | 98 | … |
①从记录数据看,在第 ▲ min时的数据是错误的,温度应改为 ▲ 。
②当时的大气压 ▲ (高于 等于 低于)标准大气压。由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
(3)同时,小华也做了该实验。他们根据各自的数据,在同一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线,其中实线表示小明的图线,虚线表示小华的图线,水平部分图线重合。若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你认为造成两同学图线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4)小华还发现移开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可能是 ▲ 。
某小组测量—种易溶于水且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小颗粒物质的密度,测量的部分方法和结果如图甲、乙所示。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 ▲ 处,然后调节 ▲ 使天平平衡。接着,用天平测量适量小颗粒的质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砝码质量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量的颗粒质量是 ▲ g。
(2)因颗粒易溶于水,小组同学采用图中乙所示的方法测量体积,所称量的颗粒体积是 ▲ cm3。
(3)该物质的密度是 ▲ g/cm3。
(4)在步骤C中,若摇动不够充分,则测出的密度比实际密度值偏 ▲ 。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 (选填“左”或“右”)移动, 将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 ▲ .
(2)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表格中漏填的数据为 ▲ .
测量序号 | 动力 F1/N | 动力臂 l1/cm | 阻力 F2/N | 阻力臂 l2/cm |
① | 1 | 20 | 2 | 10 |
② | 2 | 15 | 1.5 | 20 |
③ | 3 | 5 |
| 15 |
(3)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 (填字母).
A. 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 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C. 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D. 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4)小组同学做完上述实验后,又用杠杆和铁架台及细绳组成如右图所示的装置测杠杆的机械效率,若只将钩码的悬挂点由C移至A,O、B位置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 ▲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陈明和张华同学合作,探究“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选用的实验器材
有:干电池(电压一定)、滑动变阻器、数量较多的大头针、铁钉及长导线。
(1)陈明将导线绕在铁钉上制成简易螺线管,利用 ▲ 来显示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
(2)张华连接好电路,图A所示,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较大,闭合开关,铁钉吸引一定数量的大头针;移动变阻器滑片,使其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小,图B所示,铁钉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增大。比较图A和B可知 ▲ 图中的电流较小。可得出结论,通过通电螺线管的电流越 ▲ (选填“大”或“小”),通电螺线管磁性越强。
(3)图C所示,陈明和张华将导线绕在两枚铁钉上构成两个简易通电螺线管串联的电路。实验状态由图显示的现象说明:在 ▲ 相同的情况下,通电螺线管线圈的 ▲ 越 ▲ (选填“多”或“少”),通电螺线管磁性越强。
(1)如图1是一个封闭的电路盒,盒面上有两个灯泡和一个开关,拨动开关,两个灯泡或一齐亮、或一齐灭.
①有同学说,这两个灯泡是串联的你的看法是 ▲ ;简述理由: ▲ 。
②不打开盒子,也无其它器材,如何证明你的上述看法。简述你的操作方法: ▲ 。
(2)用如图2所示电路可以估测灯泡的阻值,实验按下列步骤进行。请将有关步骤填写完整,并回答相关问题
①第一步: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
②第二步:断开S1,闭合S、S2。。适当调节滑动变阻器,观察到电流表示数为0. 3A。
③第三步: ▲ ,调节 ▲ 连入电路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仍然为0. 3A。
④问题——某同学在第三步操作中发现:当电阻箱(参见图3)的阻值调为19Ω时,电流
表示数略大于0 3A,当电阻箱的阻值调为20Ω时,电流表示数略小于0.3A.在这种情况下, ▲ (选填“应该”或“不应该”)调节滑动变阻器,以便电流表的示数恰好为0. 3A,由该同学的实验,可判断所测灯泡的阻值约为 ▲ 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