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仔细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
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
距来获得清晰的___________、缩小的__________像,如图18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25cm。
(2)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填以下选项)。
A.0~10cm B.10cm~25cm C.10cm~极远处 D.0~25cm
(3)、全国中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近视发生率约为55.22%,且急剧低龄化,图19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 ,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图是
(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长度相当于像距,在全班同学照毕业照时,
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这时摄影师应使照相机_____________同学(选填“靠近”或“远离”),同时还应_____________照相机的暗箱长度(选填“增长”、“缩短”或“不改变”),使全班同学都能清晰的进入取景框中。
2011.5.12是汶川地震3周年纪念日,三年前的那场地震,造成数十万人伤亡和大量建筑物破坏,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成为了我们中国人永远的痛。
(1)在地震救援行动中,救援人员使用了一种雷达生命探测仪。它的工作原理是:雷达信号发送器连续发射 (填“声音”、“光”或“电磁”)信号,对一定空间进行扫描,这种信号在空间中的传播速度是 m/s,接收器不断接收被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并对返回信号进行处理,如果目标在动,则信号会有很灵敏的差异,被埋在废墟下的生还者身体的轻微运动和呼吸,都能被准确侦测到。
(2)地震时,由震源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地震波中的纵波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而横波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晃动。在距离震中数十公里的极震区,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而远在千余公里之外的株洲,人们只感到明显的水平晃动。据此可以推断 。(填正确答案的序号,不只一个正确答案)
①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既传播振动,又传播能量
②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只传播振动,不传播能量
③地震波中的纵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横波慢,但能量的衰减较快
④地震波中的纵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且能量的衰减也较快
(3)、地震后,因山体滑坡等原因,河道堵塞,形成“堰塞湖”。随着雨水的增多,堰塞湖水位升高,溃坝危险越来越大,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液体压强知识回答)。
(4)、假设地震波中的上述两种波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分别为 9 km/s和 4 km/s,位于成都的某地震观测站记录的两种波到达的时间相差25s。则震源距离这个观测站的距离是_________km。
某小组同学用实验小车去撞击同一木块来研究小车的动能与小车的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利用了DIS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撞击木块后与木块一起向前滑动,该同学借用木块滑动的距离来反映小车动能的大小,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为了进一步探究动能与所测物理量间的数值关系,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表中后四列中。
表一
实验 序号 | 小车质量 m(千克) | 小车速度 v(米/秒) | 木块滑动 距离s(米) |
| v2 (米/秒)2 |
|
1 | 0.20 | 0.7071 | 0.2 | 1.4142 | 0.5000 | 5.00 |
2 | 0.40 | 0.5000 | 0.2 | 2.0000 | 0.2500 | 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