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20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 ▲ (填序号);
(2)点燃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既确定了像的位置又验证了 ▲ ;
(3)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_ ▲ (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换法”);
(4)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 ▲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
(5)实验中,小明只进行了一次实验,就得到了“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这种做法的不合理之处是 ▲ .
如图21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 (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2)调整后,图中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 ▲ 的实像,此规律的应用是 ▲ (举一例);
(3)若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图21中A 处_ ▲ (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这个像,原因是 ▲ ;
(4)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成与物大小相等,则应向左调节蜡烛到30cm处,光屏应向 ▲ 调(填“左”、“右”)到 ▲ cm处,此时蜡烛和光屏之间距离与开始相比变 ▲ (填“大”、“小”或“不变”);
(5)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眼睛应在什么位置朝着什么方向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