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和小华一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们分别用f1=l5cm和f2=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下表是他们记录的部分数据
由这部分数据可初步发现
(1)若以“透镜的焦距为单位”进行比较,在成倒立、缩小的像时: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是_____▲ ______;像距(v)与焦距(f)的关系是___▲ ______。
(2)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_;若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_▲__。
按要求完成下列光路图.
(1)如图甲所示水面上方有一发光点A1,水中另有一发光点A2
人在空气中看到A2在水中的位置就是A1在水中的像的位置。画出:A1发出的光经水面反射进入人眼的光路图;A2发出的光进入人眼的光路图。
(2)请在图乙中画出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
(3)如图丙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线状发光物体AB,请作出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平板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垂直镜面的接缝ON转动.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观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比较 ▲ .
(2)如图乙,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
(3)小明在实验时,选择入射角分别为15o、30o、45o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经检查,三次实验中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应该是 ▲ .
如图甲所示,是“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时先将固体物质和温度计分别放入试管内,再放入大烧杯的水中,观察固体的熔化过程.
(1)试管内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某时刻温度如图乙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 ▲ __(选填“A”、“B”或“C”),示数为___▲___℃,某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描绘出该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ABCDE),则可知该物质是__ ▲ 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该物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将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根据描绘的图线,该物质在第5min时处于 ▲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 ℃,仔细观察图像发现,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 ▲ (选填“快”或“慢”).
(4)图像中DE段是 ▲ 过程.
右图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1)实验中,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 ▲ ;B处应该是 ▲ 光.
(2)从实验看出,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 ▲ 偏折(填“顶角”或“底边”).这一规律可以用来类比说明凸透镜对光的 ▲ 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 ▲ 作用.
(3)如右图所示,如果分别用红光和蓝光以平行于主轴的方向照射凸透镜,之后它们的光路会略有差异,图中通过b点的光线是 ▲ 光(填“红”或“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