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利用课余时间做好人好事,有一次帮助建筑工人推砖,如图5。请你在图中画出他对翻斗车的力以及它的力臂。
我们班学习密度后,课外老师组织一次《密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探究性学习。经过讨论,大家提出了这样两个猜想:
猜想1:物体温度越高,密度越大;
猜想2:物体温度越高,密度越大。
回家后同学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其中小明和小红同学探究的情况如下:
小明同学制作了冰棒,当他将制好的冰棒连同冰棒模型从冰箱中取出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原来与冰棒模型口齐平的水结冰后,竟然向外“鼓”了出来,如图6。
小红同学制作一个蜡塑像,可每次将熔化的蜡水倒进模型中冷却后,原来与模型口齐平的蜡水中间却凹下去一个坑,如图7所示。
问题1:根据小明的探究,你发现:物体的温度降低后,体积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密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符合猜想 (填序号1或2);
问题2:根据小红的探究,你发现:物体的温度降低后,体积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密度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符合猜想 (填序号1或2);
问题3:结合你自己的思考和经历,你的观点是:
如图8所示,我们用手拉弹簧,它就会伸长;用手压弹簧,它就会缩短。针对影响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因素,请你提出一个猜想,并简述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
(1)猜想: 。
(2)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法: 。
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处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结果记录在下表。
接触面 | 毛巾 | 棉布 | 木板 |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 大 | 较大 | 小 |
小车运动的距离S/cm | 18.30 | 26.83 |
(1)第三次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时的停止位置如图9所示,读出小车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并填在表中相应空格处。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___________,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_____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推理可得:若接触面完全光滑,即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轨道足够长,小车将一直做___________运动。可见,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___的原因。
1964年6月,在西安市郊秦始皇所建的阿房宫遗址中挖出一只秦朝的生铁秤砣,质量为30.75kg,名为秦石权(石音担,是过去的粮食单位)。经考证,秦朝每石粮食规定为120市斤,当时每市斤折合成现在的国际单位制为256.26g,这个秤砣的发现,说明我国远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了称量物体的统一标准,它是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有力证据之一。
⑴秦朝每石粮食合多少千克?⑵秦朝的秤相当于一个什么杠杆?⑶请你设想:当时秦朝怎样用秤收取上交的一大堆粮食?